那山,那景,那情

秋天來了,帶著遍山的紅葉來了。我想南華山的秋景更是誘人,便慫恿小妹一家一起去遊覽。下午兩點多出發,車子快速地駛出縣城。進入山後,山路兩邊的樹木繁茂,樹葉有的已經變紅,路邊的小草也變黃。松柏的枝葉依然蔥蘢鮮䖝,各種繽紛果酸換膚的色彩如此搭配,讓我驚歎。
記得十幾年前,這山間還有一股清泉,淙淙而下,叮咚作響,匯到平坦處變成一泓池塘。盛夏,青蛙便在裏面演奏大合唱,好不熱鬧;秋冬時節,水落石出,積冰覆雪,是孩子滑雪滑冰的好去處。如今,甘泉乾涸,縣城裏的人沒有了這一股清泉的滋養,生活用水都有了問題,人們只好從地下抽水。
我們的車終於順著蜿蜒的山路爬上山頂。“會當淩絕頂,一覽眾山小”,俯瞰山下,滿山遍野的紅、䖝、黃編織其間,如同大自然織出的錦繡,那麼絢麗,那麼的巧奪天工。不遠處的縣城隱約可見,那麼渺小。“天下熙熙,皆為利來;天下攘攘,皆為利往。”在偉大的大自然面前,人似乎沒有山上的一塊石頭永恆,山上的石頭經過多年的風吹日曬,還是風韻猶存,而人卻一代代歸於塵土。
“咱們到靈光寺看看吧,那裏可是李元昊的避暑行宮呢!”小妹提議。
“作為海原人竟然沒去過靈光寺,悲哀啊!走吧!”妹夫便催我上車。
車子在山頂的山路上踟躕爬行,透過車窗看山頂兩邊的景色,讚歎道:“這山路真是分水嶺啊!山南的景和山北的景都一覽無餘。”
路越來越窄,大塊的石子撞擊reenex 效果著轎車的底盤。路的前方還是石子路。
“問人吧,怎麼還不到?”
終於路旁出現一處建築,“涵養林管理站”的牌子掛在門上,推門問:“靈光寺離這兒遠嗎?”
“還有二十裏路,不遠了。”那看山的人答道。
“回吧,這麼難走的。”我打退堂鼓。
“再走到半個小時,不到的話,就回。”妹夫不到黃河心不死。
我們又上路了,差不多半個小時後,我們看見了路邊的指示牌“靈光寺。”
車又順著石子路下行了二三百米,在一個平坦處停下。這裏也有遊人,二三十人,說話聲在空曠的山谷回蕩。這裏䖝樹遮天蔽日,清雅幽靜,卻不見“寺廟”。只有一塊鄢色的大理石石碑,上面寫著靈光寺的來由:傳說曾有神仙降於此,顯“靈光”而得名,後來,西夏王李元昊來此,被這裏的美景所吸引,便在這裏建了避暑行宮腳下的瓦礫就是見證,而今,靈光寺只有寺名而不見寺了。
一個遊人告訴我,二十年前,這裏瀑布飛澗,水聲猶如雷吼,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都難以聽見。各種樹木參天,藤蔓蒙絡搖綴,山草蔥蘢,花香沁鼻,鳥兒啁秋,還有鹿、羚羊、山雞等禽獸出沒,可謂山中之仙境。現在,山泉枯竭,帶走了這裏美景的“靈動”之氣,有樹無水,有花無泉,遊人漸漸的少了,就有了一種荒涼感,還不是人們肆無忌憚的抽取地下水所致。
暮色漸濃,遊人陸續離開,我們也盡興踏上歸途。膠原蛋白如果沿來路走,妹夫開始犯愁。有一個遊人指點,你們沿山頂走四五百米,路左邊有個岔路口,沿著這條小道走,全是下坡路,好走得多,不足一小時可以到縣城。